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课程改革聚焦产业需求与技术前沿,通过多维度创新,逐步形成“学科交叉—实践驱动—产业适配”的课程生态,为新能源产业输送具备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。
1.课程体系优化
基础课程适配性调整:(1)重构化学类课程体系,例如《大学化学》、《物理化学》教学内容与学时调整,强化与新能源器件设计、储能技术的衔接。(2)增设跨学科课程,融入大数据分析、人工智能技术等内容,适应新能源产业智能化转型需求。
核心课程模块化整合:(1)围绕专业方向新能源动力电池、光伏材料与器件、能源催化材料与器件、新能源材料设计与模拟、新能源用钢铁材料,构建“材料制备—器件设计—性能评估”全链条课程模块,如光伏电池设计制造、锂/钠离子电池性能诊断等综合实验。(2)引入“锂离子电池故障分析”、“硅钢织构控制”等企业案例,提升课程实战性。
2.实验教学模式创新
(1)虚实融合实践体系:结合虚拟仿真平台(如国家一流虚拟仿真实验课程)与实体实验,构建“理论—仿真—实操”递进式教学路径,解决传统实验设备不足与高危场景模拟难题。
(2)开发“锂离子电池综合实验”、“新能源器件组装与性能测试实验”等模块化实验项目,强化工程素养培养。
3.科研反哺教学
将教师科研项目(如储氢合金复合材料开发、新能源材料设计与模拟)转化为实验教学案例,引导学生参与创新性研究。
4.产教协同深化
校企联合育人机制:依托传感与智能材料产业学院,引入企业工程师参与课程设计与教学,实现“人才共育”。毕业设计选题直接对接企业技术难题,如锂离子电池材料研发项目,推动教学与产业需求无缝衔接。
5.教学评价与保障
(1)工程教育认证导向:以产出为导向,构建课程矩阵与全过程质量评价体系,将工程实践能力、创新意识纳入考核指标。
(2)多元化师资建设:整合校内教师与企业工程师资源,形成“双碳”背景下的跨学科教学团队,覆盖太阳能、氢能、储能等领域。